讀大學時,一位前輩講咗一番話,讓我至今仍然有深刻嘅印象。


故事

當時我們正在提交學會嘅財務預算表,財務祕書就負責解釋來年嘅預算如何規劃,一位前輩向佢發問如何決定購買物件與否,當時財務祕書就回答:「平就買、貴就唔買。」

前輩問:「假設 1 支鉛筆,A 鋪頭賣緊 1 蚊一支,咁買唔買?」

財務祕書答:「買。」

前輩:「咁如果 B 鋪頭賣緊 1 蚊十支,咁買唔買?」

財務祕書:「梗係買!」

前輩:「咁你嘅準則係邊?點解唔係用『值唔值得買』黎衡量買唔買?」


我既理解

財務祕書考慮購買與否時,忽略了幾個因素,而這些因素係用來判斷購買與否嘅重要一環:

比如要考慮既因素有

  • 本身有冇需要
  • 貨品質素
  • 需要嘅數量
  • 諸如此類……

考慮後就能得出,一件貨品值唔值得購買。

而喺呢個思考過程下,價格並不重要,而值唔值得買先係最重要。


輔以實例

當然,衡量價格時,固然應考慮多個因素,但做購買決定時,若然只問平貴,不問值得與否,就好容易做錯決定。

比如, 原本普通嘅外科口罩喺香港賣 HK$50 ~ 70 一盒。

喺一月口罩搶購潮初起之時,一些黑心藥房趁機推出 HK$28 一盒來路不明的外科口罩,讓許多人不知就裏地購買了。

如果當時市民係問,這些來路不明的口罩「值唔值」,而非單純地貨品嘅平時價格黎比較「平定貴」,或者就可以避開呢啲黑心商人了。


Also published on Medium.